“我实在受不了了,实在是太恶心了。” “我会一步步看到它,直到命运的结局,但我无法改变它。” “我从第一集就知道最终的剧本了,这个真实的故事让人心情沉重。”“非常好,这是我今年唯一没看完的一集,看完之后心情很压抑。”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终于迎来了最后一集。尽管一切情节都如预期,但还是让人落泪。难怪网友大呼“不忍心就这样结束”。该剧主要讲述中共地下工作者在台湾的秘密任务。节奏不流畅,内容并不总是传奇,故事也不紧凑。它或许不具备“爆款剧”所必须的全部要素,但它比任何“爆款剧”都更震撼。这也证明了一个经过反复检验的规律。艺术是人文学科的研究,呈现人类,而不是故事,才是艺术生命力的源泉。所谓现实主义的力量的关键在于写真实的人。 《沉默的荣耀》的结果可以从“战壕现实主义者”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需要“战壕现实主义”? “战壕现实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在苏联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肖洛霍夫的《某些人的会议》通常被认为是开创性的作品。代表作家有邦达列夫、巴克拉诺夫、拜科夫,被称为“三B”(姓氏均以B开头)。深受中国老一辈读者喜爱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鲍里斯·瓦西里耶夫著)也属于“战壕现实主义”流派。与传统战争小说注重记录事件基础、弘扬英雄主义、歌颂伟业不同,“战壕现实主义者”写的是普通人,没有英雄光环。他们向往正常的生活,基于单纯的爱国情感而走向战争。当他们真的感受到战争的鲜血,他们变得懦夫和怀疑……“战壕现实主义”的核心有三个方面。从人性的角度看英雄。从人性的角度看待敌人。寻找与读者的生活困境相关的真理。 “战壕保皇党”引起了很大争议。另一方面,他们也贬低了英雄。它们被认为不符合现实主义“源于生活、超越生活”的创作原则,无法振奋士气、加强团结。另一方面,它们被认为是创造性思维的倒退,用“人道主义”取代“英雄主义”。然而,随着讨论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真实更有生命力和战斗力。现实主义不是一篇八部分的文章。 “坏人”不一定头上生疮、脚底流脓。 “好人”不一定是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当我们降生为人时,我们生命的起点人性是一样的,但我们的人性因环境的形成、个人的志向、精神的高度、命运的操控等而变得千变万化。“壕沟现实主义者”的价值在于他对生命本质关注的觉醒。我们是被创造的,也是自我创造的,“被创造”与“自我创造”之间的压迫和反抗,是我们一生注定要经历的折磨。那么我该如何应对呢?我应该给予怎样的人生回应?无锡面临着一个难以解决的困境。从“壕沟现实主义者”的角度来看,《沉默》和《荣耀》的主演吴曦,他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情报人员。吴石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他患有严重的高血压,这影响了他关键时刻的发挥。他参与策划了起义,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敌方情报部门的怀疑。他不善于交际,得不到上级的帮助……还有两个致命点。首先,智能情报人员应该尽可能低调、谨慎,但吴石的能力太突出,道德执念太强。 《沉默的荣耀》中,吴石在一次庆功宴上惹上麻烦,因为有人嘲笑正直的和平主义名将陈宝仓,并坚持要求他直接向对方道歉。不仅让人愤怒,也让敌人更加怀疑自己。当时国民党内部一片混乱,大家都在思考未来。吴氏虽然地位很高,站得高高的,十分引人注目。在那种环境下,即使蒋介石突然崛起,吴氏从上到下都对他心存感激,但唱名曲、追求个人利益、私心等都是公开的潜规则。当“不自保者,天罚”成为“常识”时,越净化,人们的疑虑就越多。隐藏的是什么EP里面?其次,情报人员必须排除个人感情,但吴石是个脾气暴躁的人。他想和他的孩子、他的妻子、他的下属、他尽职尽责的同事和地下战线的伙伴们一起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他试图告诉女儿,他不是一个残忍的将军。他努力遵守对妻子的承诺,不喝酒,不加班,出差也尽量带着她。什么,是为了补偿他的副将聂夕。因为聂夕作为一名学生和情报行动的搭档,承担了太多的风险,给家人带来了危险。他要向陈宝仓解释,自己的一个儿子在日军轰炸中丧生的情况下,为何自己还要担当日本人的翻译……种种难以忍受的考虑,时常激怒吴石。他的责任感有时使他铤而走险。为了与上级重新取得联系,他勇敢地闯入了Hong Kong知道自己被间谍包围,就在敌人面前发送了信息。同时,他也让对手相信吴氏出了问题。 《沉默的荣耀》展现了吴石多次“提高水平”完成任务的大智慧和勇气。这也说明了吴曦的困境。如果环境够脏,道德底线人的成功率低,小人就可以为所欲为,但吴曦不能堕落到那种程度。积极和消极代表了人性的两个极点。 “战壕现实主义者”不仅将“英雄”还原为“人类”,还力求从“人类”的角度看待“敌人”。 《沉默的荣耀》中吴石的主要反派是名校毕业、机智但缺乏奇思妙想的顾正文。顾正文不相信任何人。他在后来的著作中嘲笑蒋介石犹豫不决、缺乏判断力。他经常连续几个小时胡言乱语。蒋经国没有不懂历史,根本不了解唐宋的流程。但在剧中,他尊重蒋家和蒋家的儿子。事实上,他的尊重并不是针对某个特定的人,而是针对他一生所追求的权力。顾正文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尊严和主人,没有任何悔恨和怀疑。它通过减少和窒息他们的理想来提高他们的抵抗力和坚韧。剧中,吴石一度认识到了顾正文的缺点,将他贬到了最低层,但顾正文还是能坚持住吴石。古筝城的纹身展现了黑暗的可怕力量,精致的自私。显然他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践行“自私”二字。他的性格变得阴暗,失去了自我。顾正文越想越讨厌。事实上,顾正文被称为“活地狱王”,与家人的关系非常不好。他以为他已经看透了世间所有的沧桑人世间,他直到死也无法理解无息人为何愿意牺牲自己,他们的勇气从何而来。剧中,聂夕、朱峰等人通过自我牺牲为吴石洗清了嫌疑,但吴石仍恪守“去而复返”的誓言,决定与朋友一起牺牲自己。顾正文不明白吴先生为何这么做,因为顾正文虽然有一定的智慧,但智慧并不多,他的一生被困在“自我”之中,不可避免的死亡成为一场无法逾越的悲剧,他无法回答。苏格拉底的提问:“为什么连一滴水都不会干涸?” 不识大海的人,永远无法与它相融,如果不与天堂做梦,你一定会下地狱。海、至死不肯透露秘密的电报员,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英雄……只有“真相”才能拯救灵魂。 《沉默的荣耀》通过顾正文呈现了人生的两个极点。由此产生的问题是:表现主角的失败有何意义?这反映了“战壕现实主义者”对现实的看法以及故事的“理性”程度。甚至“歪”,也无法与真相相提并论。 “理性”与“曲折”是办公室里的逻辑创造出来的,现实是生活的相遇。现实与历史的分界线在于,只有具有高度的灵性才能称为“现实”。现实不仅仅是布景、道具、服装和表演。最终,它与“我们为什么活着?”、“我们如何度过这一生?”等问题密切相关。以及“我们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我们不回到这些基本问题,它就不是“真实的”。故事与观众的关系e 是“他和我”。观众审视这个故事并批评它。因为它是一个无生命的“他者”,被纳入一个故事并相信它是真实的被称为“理性的耻辱”。 “真”是“我与你”之间相互融为一体的关系,“真”可以丰富情感,增强智慧,而“真”本身就蕴含着无比的复杂性和原始性。这就是为什么《沉默的荣耀》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至今仍让我们感动。在故事有点“丰富”的时代,“真”正在成为一种稀有商品。越来越多的人把故事的精彩程度与判断故事好坏的标准混为一谈。众所周知,情感是“不归路”,读者和观众一旦受够了,下次就会寻找更有趣的东西,当我们受到太多刺激时,我们就会失去敏感度,尤其是道德敏感度,才能将一个人从某种精神危机中拯救出来。这种观念强调工具理性,我们被训练去思考对生存有用的事物以及我们的能力如何满足社会需求。我们徘徊在“做一个好人”和“做一个有用的人”之间。人们经常选择后者,但这是否会导致复杂的自私? 《沉默的荣耀》就像一剂良药。所有为这部作品落泪的观众都表明,无论世界如何变迁,人心中对崇高的向往始终存在。一位网友给豆瓣留言:“请多出这样的好剧。” (唐山)